找到相关内容35439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再论《妙法莲华经》之“十如是”译文

    大智度论》卷89说:「唯佛一切智能通达诸法实相,余人虽达,不能究尽。」[50][51] 所以卷27的这段话也是在述说佛智所观见的诸法实相内容。其中与「十如是」用词一致的有性、相、力、因缘、果报诸项,...

    黄国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3074004.html
  • 佛教音乐古今谈

    菩萨与密勒日巴尊者也是佛教历史中极为重要的音乐家。前者制作了有名的音乐剧“赖咤和罗”剧曲,此剧是以歌唱及戏剧方式来传达人生苦空、无常的道理。马鸣菩萨并亲自弹琴演唱,其结果感动华氏城五百位王子发心出家...

    慈惠

    |佛教音乐古今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4774023.html
  • 廖明活: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(1)

    增寿留身,久住世间,以求彻底断除它。   (3)整体地看,所知障乃是一切烦恼存在之所依,自然也是变易生命之所依。   然而《成唯识论》同时澄清所知障并非变易生死形成的主要条件,说:  无漏定愿资有漏业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374056.html
  • 从湛然《十不二门》论天台思想之发展演变

    丰富的注疏中,吾人可看出湛然〈十不二  门〉所扮演之重要性,不仅显示《法华玄义》之妙义,同时也是结合  《法华玄义》、《摩诃止观》教观之重要论著,此也无怪乎在宋代时  ,那么多天台宗精英们投入对此论著...。十门之作,正为于观,  故曰︰观心乃是教行枢机,辄以「枢要」名云。(注72)  此首先明前人有关种种〈十不二门〉之注疏,乃因于〈十不二门〉以  意为主,故有种种不同之注疏,此也是对前人注疏〈十不二门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574059.html
  • 敦煌石室《心经》音写抄本校释序说

    的论文,[42] 对我们当前的校释工作都曾给予了莫大的启发与直接而立即的帮助。此外,诸如高田时雄享誉学坛的名山之作,[43] 以及美籍汉学家柯蔚南教授在这个相同主题上的几篇重要论文,同样也是我们校释...:历史.社会.资料》。在这两部研究《心经》的大作里,其「第一部 敦煌本般若心经の诸相」则重出于两书之中,而这个部分也是我们最为关心的。福井教授在前揭二书「第一部.第五章.第八节」做出了「不空译(译音)...

    万金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974062.html
  • 戒律与政治、法律原理之同异

    五戒「是家庭本位的,重于外表的行为,没有净化到自心」,但是若作深层探究,则能体会保障个人私有财产的必要性。这种对财产的保护,也是出发于对生命权的保护,个人如果财产被随意剥夺,而缺乏保护,则其生命已缺乏「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374069.html
  • 增长五根,悟入实相

    不容易。心灵的功课是严苛的,同时也是使人有所斩获的,然而,我们不应因此而气馁。观禅的目标与结果,可让我们免于各种形式、层次、阶段的身心苦恼,如果你渴望这种自在,应该高兴有机会努力来达到这结果。  现在...本质。  方法9 决心继续练习,直到完成解脱的目标第九,也是最后一个增长五根的因素,是一种心的特质,可让你一直向著道路尽头走去,不会走上岔路或放弃使命。  你禅修的目标是什么呢?为什么要忍受戒、定、慧...

    班迪达尊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474073.html
  • 永恒生命的探讨

    于上面的答案,如果是否定而犹豫的,这个「我」的所在,  实在渺茫而可怜了﹗  果然心灵也是物质,眼看只有短促数十年即将湮灭的命  运,日益接近刑场似的肉体,又那里还有生的意趣﹖所有善  恶爱憎,也只是由于...

    巴怡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474093.html
  • 蔡耀明:佛教研究方法学绪论

    方法论〉,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佛学研究》第6期(1997年),页1-7. 此外,平川彰在〈佛教研究的指南〉一文有一节以「佛教研究的两个方法」为题,也是犯了同样文不对题的毛病;见於《佛学研究入门》,...

    蔡耀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282274228.html
  • 陕西慈善寺石窟第2窟的佛像构成再考察

    寿即不死之称号,恐怕也是基于此而引申出来的。又弥陀净土可以理解为“安乐”、“安养”,也有时解释为甘露之义。随着后世净土思想之发展,阿弥陀佛又附加了二种属性,一是“寿命”,一是“光明”。所以在印度,...

    白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15574434.html